医理真传 卷二 关于腰突腰肌劳损
问曰:病人腰痛,身重,转侧艰难,如有物击,天阴雨则更甚者,何故?
答曰:此肾中之阳不足,而肾中之阴气盛也。夫腰为肾之府,先天之元气寄焉。元气足则肾脏温和,腰痛之疾不作。元气一亏,肾脏之阴气即盛。阴主静,静则寒湿丛生,元气微而不运,气滞不行,故痛作。因房劳过度而损伤元气者,十居其八;因寒邪入腑,阻其流行之机者,十有二三。由房劳过度者,病人两尺必浮空,面色必黑暗枯槁。由感寒而成者,两尺必浮紧有根,兼发热、头痛、身痛者多。凡属身重,转侧艰难,如有物击,天雨更甚之人,多系肾阳不足所致,寒湿所致亦同,总在脉色上求之。若阴虚所致,必潮热口干、脉细微、内觉热,逢亢阳更甚。
元气亏者,可与潜阳丹;
湿气滞者,可与肾着汤;
由感寒者,可与麻黄附子细辛汤;
肾虚者,可与滋肾丸、封髓丹、潜阳丹。
解见上。
肾着汤
白术一两 茯苓六钱 干姜六钱 炙草三钱
·66·
医理真传卷二
医理真传卷二
麻黄八钱 附子六钱 细辛三钱
用药意解
按肾着汤一方,乃温中除湿之方也。此方似非治腰痛之方,其实治寒湿腰痛之妙剂也。夫此等腰痛,由于湿成,湿乃脾所主也。因脾湿太甚,流入腰之外府,阻其流行之气机,故痛作。方中用白术为君,不但燥脾去湿,又能利腰脐之气。佐以茯苓之甘淡渗湿,又能化气行水,导水湿之气,从膀胱而出。更得干姜之辛温以暖土气,土气暖而湿立消。复得甘草之甘以缓之,而湿邪自化为乌有矣。方中全非治腰之品,专在湿上打算。腰痛之由湿而成者,故可治也。学者切不可见腰治腰,察病之因,寻病之情,此处领略方可。
按麻黄附子细辛汤一方,乃交阴阳之方,亦温经散寒之方也。夫附子辛热,能助太阳之阳,而内交于少阴。麻黄苦温,细辛辛温,能启少阴之精而外交于太阳,仲景取微发汗以散邪,实以交阴阳也。阴阳相交,邪自立解,若执发汗以论此方,浅识此方也。又曰温经散寒:温经者,温太阳之经;散寒者,散太阳之寒。若此病腰痛,乃由寒邪入太阳之外府,阻其少阴出外之气机,故腰痛作。少阴与太阳为一表一里,表病及里,邪留于阴阳交气之中,故流连不已。今得附子壮太阳之阳,阳旺则寒邪立消。更得麻、细二物,从阴出阳,而寒邪亦与之俱出。阴阳两相鼓荡,故寒邪解而腰痛亦不作矣。
【阐释】此答重在说明腰痛,多属肾阳不足,气滞不行,但有因房劳过度加甚者,有因感寒湿而加甚者,其所现脉色,各不相同,必须下细辨明,分别治理。元气亏者治以潜阳丹、湿气滞者治以肾着汤、感寒甚者治以麻附细辛汤,俱可谓善于扩用成方。
原肾着汤与桂苓术甘汤,仅干姜、桂枝一味之差,而性质即各有不同。此方以白术为君,燥脾去湿,茯苓行水化气,干姜暖土,甘草和中,重在湿上打算,故虽全非治腰之品,却对阳虚湿滞而冷感甚之腰痛,卓有疗效。
麻附细辛汤,郑氏前已指出非仅发汗之剂,而实交阴阳之方,今腰痛乃由寒邪入太阳之外府,阻其少阴外出之气机,表病及里,邪留于阴阳气交之中,故留连不已。附子辛热,能壮太阳之阳,内交于少阴,麻黄苦温,细辛辛温,能启少阴之精,而外交于太阳,阴阳两相鼓荡,故寒邪解而腰痛止,可谓深得此方之妙用。笔者治肾阳不足感寒湿而腰痛加重者,除用肾着汤外,用麻附细辛汤时,常加川乌,桂枝、干姜、延胡索、甘草,则效果更佳。
至于纯由肾虚而致之腰痛,郑氏主用滋肾丸、封髓丹、潜阳丹等以治其本,自是恰切的。
1钱=3克
解释:
病人两尺必浮空:
尺,指“尺脉”。
两尺,指“双手腕的尺脉”
男;右手尺脉侯命门,左手候肾。
女;右手尺脉侯肾,左手候命门。
尺脉用于评判病人的相关脏腑(肾系统)情况。
脉象,即人体动脉跳动节律快慢、大小、强弱、浮沉、虚实等的象征。并以此来作为断病和治疗的参考依据之一。正常的脉象是不浮不沉,中取可得,来去从容,和缓有力,节律均匀,一息四至(一呼一吸为一息),但由于年龄、性别、体质、气候等差异,成年人脉正常;小儿脉稍快;老人脉较弱;肥胖人脉稍沉;瘦人脉稍浮;女性脉较男性弱。
麻附细辛汤
火神笔祖郑氏钦安用此方治忿嚏不已,治腰痛难于转侧,及周身皮肤浮肿、内冷身重三症,亦系取其温经散寒的作用。
吾师唐步祺以其经验认为本方治疗慢性咽喉炎、喉炎有很好疗效。
因少阴经脉循于咽喉,挟舌本,故咽喉疼痛痹阻,属少阴病者甚多,辩证无误,皆药到病除。
又本方加干姜、桂枝、甘草,可治寒邪入里,表里同病,恶寒发热,口不渴,全身倦怠无力,但欲寐,时时背部恶寒,小便清长,咳甚痰多,全身骨节疼痛,项强,心累,手足酸软无力之咳嗽、哮喘,伤寒虚弱之咳、喘,以及因伤寒引起之各种疾病数十种,屡获显效。
作者:马运福
麻附细辛汤,乃汉代名医张仲景的成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缩写。它是由中药麻黄、附子(今用制附片)、细辛三味组成。其立方意义为:病人平素肾阳虚,被寒邪侵袭,故出现精神不振,想睡而睡不着,是谓少阴病。而少阴病不发热,若出现发热的表证,则视为既有太阳表寒,又有少阴里寒。方中麻黄发散太阳的表寒,细辛温散少阴里寒,附子(附片)助阳温肾,通散表里之寒——是谓发表温经。
然而,据笔者多年的临床观察,加味麻附细辛汤,治老年陈旧性腰背痛(有时放射到肩臂),效果十分满意。如有一年近八旬的老妪,患腰背刺痛三十余载,曾按风湿治疗数年,无效,亦采用针灸、拔火罐等法治疗,也不见效果;西医则按脱钙、神经性疼痛治疗,亦无效。笔者以为,此由腰肌劳损、日久受风寒侵入滞留所致,加之年老素体肾阳虚,故久治不愈。有鉴于此,笔者投以加味麻附细辛汤一剂,疼痛减轻,四剂病愈。
加味麻附细辛汤由以下九味中药组成:麻黄15g,制附片60g,细辛12g,桂枝12g,川芎15g,白芍25g,干姜30g,谷芽30g,山楂15g。
方解:方中麻黄、细辛、桂枝、干姜皆辛温之品,可发散风寒,又祛风止痛,尤以辛窜之桂枝,可驱除滞留之风,取其通则不痛;川芎乃血分气分两行之药,既可活血祛瘀,又能行气止痛。而腰肌劳损,乃因血瘀气滞,加之风寒侵袭,故持久刺痛;附片大辛大热,可温散停滞的寒邪,且兼壮肾阳,再加之温守之品的干姜的配合(俗称附子无姜不热),故可收温寒止痛之功;白芍乃苦酸微寒之品,既可协调营卫,柔肝止痛,又可节制温热之性,使之祛风温寒止痛而不伤阴;山楂、谷芽则可协同川芎散瘀行滞(山楂),更可养胃护胃(谷芽),盖因辛散温热之品有损胃的副作用。以上九味中药各尽其能,又相互协调,故可解除老年人陈旧性腰背疼痛之苦。
据笔者所知,时下有不少老年人患有陈旧性腰背疼痛病,医者不妨用上方一试。服本方值得注意的是:药必须久煎(水开后用文火煎熬20~25分钟),以不麻口为度。服药时,药汁以温热为宜,否则便会影响疗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