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论坛

这里是一群很优秀的人,因为他们从骨子里就非常突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腰椎论坛»腰椎论坛 突友大家谈 腰病的自我初步诊断   『 交流腰椎间盘突出治疗方法,分享腰突症康复经验 』
回复 发新帖

标题: 腰病的自我初步诊断

  [复制链接]
注册会员
帖子
78
积分
0
银子
204 两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2-3-11

热心突友

 楼主|发表于 2012-12-5 13:14 | 个人空间 | 显示全部楼层 | 收藏本帖
很多突友有了腰腿疼症状后都会把此归因于腰椎疾病引起的,随着我自己腰椎疾病的迁延过程,逐渐认识到腰腿疼的原因会有很多种,是不同的疾病部位引起的,如果事先储备一些医学检查、鉴别的知识,则对医生的诊断和自己的病况会有更清晰的了解,有利于积极配合医生的诊断、治疗,也多少可以防止庸医的忽悠和误诊,更多的掌握自己的命运。
看到一篇很好、实用的文章,整理后推荐给大家参考:


      腰椎间盘突出病应该做哪些检查、区别和判断?


一. 实验室检查:


  1. 脑脊液检查
除中央型引起椎管完全阻塞者可出现蛋白含量增高、潘氏试验及奎氏试验阳性外,通常均属正常。

  2. 其他化验
诸如红细胞沉降率、康华反应、类风湿因子状金试验等化验检查,主要用于对其他疾患的鉴别诊断。


二. 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临床症状或体征即可作出正确的诊断。主要的症
    状和体征是:

    ①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在腰4-5或腰51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同时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

  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趾肌力减退,患侧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X线可排除其
      它骨性病变。


三. 影像学检查


  近年来用于腰椎间盘疾患诊断的影像学技术进展较大,其中包括X线平片、椎间盘造影、CT、超声波、磁共振及脊髓造影等。在一般情况下,普通X线平片即可达诊断目的,困难者则需采用磁共振(或参考超声波及CT检查,但其确诊率较低)。非不得已,不轻易选用脊髓造影。


  1.腰椎X线平片

  (1)腰椎后前位片(正位):多显示腰椎侧弯征,椎间隙宽度于病变早期多无改变;如病程较久,则
      显示椎间隙狭窄,并于椎体边缘有各种形态的骨刺出现。棘突的偏移虽较常见,但不一定有
      什么意义。

  (2)腰椎侧位片:其诊断价值较前者更为重要。

  
      ①多数病例腰椎生理曲线消失,尤其是急性发作者。

  
      ②椎体型中的前缘型可于侧位片上显示典型的三角形骨裂征等(5)

  
          ③
椎间隙狭窄及椎体边缘骨刺形成表明病程较长。

  
      ④椎间盘钙化(罕见)出的髓核(稍多见),主要在侧位片上显示。

  (3)腰椎斜位片:主要用于除外下腰椎椎弓断裂及腰骶(或骶髂)关节病变。而在单纯椎间盘脱出
       症患者多无特殊所见,因此,诊断明确者勿需摄此片。



                                                       未完待续



[ 本帖最后由 毛驴 于 2012-12-5 13:22 编辑 ]

[ 本帖最后由 毛驴 于 2012-12-6 09:56 编辑 ]
← 扫一扫直达 本贴手机版


◎ 本贴链接:http://www.yz-bbs.com/thread-18504-1-1.html
注册会员
帖子
78
积分
0
银子
204 两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2-3-11

热心突友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3:15 | 个人空间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毛驴 的帖子

续一:
2.CT检查
应用CT检查脊椎与椎管内病变在临床上已广泛开展,分辨率相对为高的CT图像,可较清楚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神经根、硬脊膜囊受压移位的形象,同时可显示椎板及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肥大、椎管及侧隐窝狭窄等情况,并可以三维技术重建椎管与根管的立体形态。从影像学角度来看,本病在CT图像上的主要改变有以下几点(图6):
  (1)椎间盘后缘变形:正常情况下,椎间盘后缘与椎体骨性断面的边缘平行;在髓核突出的患者,椎间盘后缘有一局部突出。根据局部改变的形态与性质,可区分椎间盘膨出、突出或脱出(破裂),前者为退行性变的早期表现,后两者则属中、后期改变。
  (2)硬膜外脂肪消失:正常情况下,腰椎区域,尤其是腰4~5和腰5~骶1平面,硬脊膜囊通常有丰富的硬膜外脂肪,硬膜外透亮区的形态和大小对称。当椎间盘破裂时,脱出的髓核可以替代低密度的硬膜外脂肪,在椎间盘破裂的平面上,两侧对比观察,密度并不对称。
  (3)硬膜外间隙中的软组织密度增高:突出或脱出髓核的密度高于硬脊膜囊和硬膜外脂肪,硬膜外间隙中的软组织密度阴影代表突出的碎片(大小和位置)。当碎片较小而外面有后纵韧带连着时,其软组织块影与椎间盘影相连续。当碎片已破裂到后纵韧带外面,且与椎间盘失去连续性和从纤维环破裂处游离时,可出现分离状影像。根据椎间盘破裂的部位,软组织密度可能位于中线或后外侧缘,若破裂完全发生在外侧缘,则软组织密度位于椎间孔内。当突出的碎片较大时,在病变椎间盘平面以外的层面上也可显示软组织密度。根据碎片游离方向,可能位于椎间盘下方的椎体后缘,或紧靠椎弓根的侧隐窝内;亦可能位于椎孔内,颇像增大的神经节。
  (4)硬脊膜囊变形:硬脊膜及其内容物的密度低于椎间盘。在上部腰椎区域,整个骨性椎管全部由脊膜囊占据。脊膜囊缘和椎间盘边缘之间由于密度差的关系,分界清楚。当椎间盘突出时,硬脊膜囊也可变形。在下部腰椎区域,硬脊膜囊并不充盈整个骨性椎管,也不与椎间盘后缘接触,仅当椎间盘突出相当大,足以将硬膜外脂肪堵塞并压迫脊膜囊壁时,光滑圆形的脊膜囊轮廓才出现变形,突出的碎片可能压迫神经根;亦有少数病例并不引起脊膜囊变形。
  (5)神经根鞘的受压移位:在正常情况下,神经根鞘在硬膜外脂肪对比下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其位于骨性椎管的后侧、椎弓根的内侧,在椎弓根稍下方的平面上,当碎片向骨性椎管后侧突出时,将根鞘向后推移,根鞘与突出的碎片常无法区分,这本身就是神经根受压的一种征象。
  (6)突(脱)出髓核的钙化:髓核突(脱)出时间较久者,可逐渐形成钙化,并在CT检查中出现相一致的改变。碎片与椎间隙边缘可以相延缓。
  (7)CTM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对椎间盘突出的诊断准确率为80%~92%。由于CT检查对患者的X线照射量小,可列为基本无害的诊断手段。此外,用水溶性造影剂做脊髓造影与CT检查结合(CTM),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在CTM检查时,上述征象更为明显。在大多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受椎间盘压迫的神经根和硬膜囊在同一平面。游离型椎间盘脱出则可发生于椎管内的其他部位。

3.磁共振(MRI)检查
MRI的出现,可以说是影像学中的重大进展,是非侵入性和无放射性损害中以往任何检查手段都无法相比拟的,其对人体组织结构的影像显示,较之CT检查更为确切和真实。
  MRI图像上所表现的信号,大体上分为高、中、低三种强度。通常,在T1加权条件下,骨皮质、韧带、软骨终板和纤维环为低信号强度;富有脂肪组织的椎体、棘突等骨松质则表现中等信号(由于含多量骨髓组织之故);椎间盘介于前两者之间。脂肪组织为高强度信号,脊髓和脑脊液次之。T2加权对椎间盘组织病变显示更明显,在T1加权图像上显示较低信号,T2加权反而加强。由于T2加权脑脊液信号强而发亮,致使椎间盘突出压迫硬膜囊时的显示更加清楚。
  MRI检查对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不同层面的矢状面影像及所累及椎间盘的横切位影像,可以观察病变椎间盘突出的形态及其与硬膜囊、神经根等周围组织的关系(图7)。
  MRI检查除了可以获得三维影像用于诊断(阳性率可达99%以上),更为重要的是此项技术尚可用于定位及分辨“膨隆”、“突出”与“脱出”(图8),从而有利于治疗方法和手术入路的选择(作者建议对“脱出”者选择后路摘除术,而“突出”者以前路手术为佳)。

4.超声波技术
自20世纪70年代Porter先后两次报道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情况后,国内亦开展了此项研究。该技术是利用超声波测定腰椎椎管管径,而椎管管径的大小牵涉到是否产生根性症状。但在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对腰椎及腰骶部的三叶形椎管尚难以表现出来。目前,MRI及CT技术已普遍开展,少有再选用此项技术者。

5.脊髓造影
自CT、磁共振及数字减影技术应用以来,已使脊髓造影在临床上的应用大量减少。尽管其对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病变定位帮助较大,但由于其副作用,当前均主张慎重选用,对非十分必要者切勿滥用,并应以选择非离子碘造影剂为前提(图9)。
  视髓核突(脱)出的部位不同,在影像学上可显示根袖缺如(侧型为多)、根袖尾部充盈不全(多为外侧型)、硬膜囊受压(中央型)或硬膜囊伴根袖受压(中央旁型)等形态。


注册会员
帖子
78
积分
0
银子
204 两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2-3-11

热心突友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3:17 | 个人空间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毛驴 的帖子

续二:
6.椎间盘造影
由于穿刺技术及药物给患者带来的反应较大,且阳性率受多种因素影响而难以如实反映出病变的客观情况,因此,目前已不再受临床医师欢迎,故不赘述。

7.硬脊膜外造影
分腰前路和腰后路两种途径将造影剂注至硬膜囊外观察、推断椎管矢状径、硬膜囊及根袖受压情况等。其影像判定与脊髓造影相似,目前已很少应用。

8.其他
如椎静脉造影、腰骶神经根造影及骶管造影等,虽各有特点,但亦有其一定局限性或因操作技术上的困难而多处于探索阶段。

9.肌电图
一般勿需此项检查,但对有马尾神经损害或两根以上脊神经受累者可选用。阳性率约为80%~90%,略低于脊髓造影技术,尤其是表现对脊神经根定位诊断的可靠性较差。但如将两者合用,可使阳性率提高到95%以上,但仍未超过磁共振98%的阳性率,故目前已不再为患者所欢迎。现将其检查方法及结果判定简介于后。
  (1)检查方法:主要检查腰椎段脊神经所分布、支配的肌组。分以下两种情况:
    ①常规双侧对比检查:主要检查以下肌组:  A,腓骨长肌:由腰4、5脊神经支配。  B.胫前肌:亦由腰4、5脊神经支配。  C.腓肠肌:内、外侧头分别测之,由腰5、骶1脊神经支配。
    ②酌情加测:此外尚可根据神经受损节段而酌情加测:  A.股四头肌:由腰3、4脊神经支配。  B.趾长伸肌:由腰4、5脊神经支配。  C.姆长伸肌:由腰4、5脊神经支配。
  (2)结果判定:主要根据受测肌肉肌电图的波形是否出现异常判定。
    ①腰3~4椎间盘突出:主要累及股四头肌及其他肌组。
    ②腰4~5椎间盘突出:主要波及胫前肌及腓骨长肌。
    ③腰5~骶1椎间盘突出:主要波及腓肠肌(包括内、外侧头)。
  (3)影响肌电图准确性的因素:
    ①肌电图检测仪本身的质量。
    ②突(脱)出髓核的部位与受累脊神经根椎节定位的关系。
    ③在肌组上采样点的部位与数量。
    ④个体肌节的差异及脊神经根与椎间孔的变异。
    ⑤操作者的技术水平。

10.诱发电位的应用
为近年来开展较多的研究项目,主要依靠测定H波(Hoffmann波的简称)潜伏期是否延长(与健侧对比)及诱发电位幅度是否消失或低于正常来推断脊神经根是否受累。由于此项检查所用设备价格昂贵,且检测时受各种因素影响,因此临床上主要用于研究工作及对脊柱畸形纠正术的术中监护,而对腰椎间盘诊断上的实用价值,目前尚有争议。


注册会员
帖子
78
积分
0
银子
204 两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2-3-11

热心突友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3:18 | 个人空间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毛驴 的帖子

游客不能查看本楼内容

你需要 [ 登录 ] 才可以查看。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


注册会员
帖子
78
积分
0
银子
204 两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2-3-11

热心突友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3:19 | 个人空间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毛驴 的帖子

续四:
 6.腰椎增生性(肥大性)脊椎炎 亦属需鉴别的常见病之一。本病特点为:
    (1)年龄:患者多系55岁以上的老年人,而腰椎间盘突出症则以中青年患者多见。
    (2)腰痛:晨起时出现,活动后即消失或减轻,劳累后又复现。
    (3)腰部活动:呈僵硬状,但仍可任意活动,无剧痛。
    (4)X线平片:显示典型退变性改变。
    本病不难鉴别,一般勿需特殊检查。
  7.一般性盆腔疾患 为中年以上妇女的常见病,包括附件炎、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等,致使盆腔内压力增高,刺激或压迫盆腔内骶丛而出现多干性症状。其特点如下:
    (1)性别:90%以上病例见于中年以后女性。
    (2)症状:系多个神经干受累症状,其中尤以坐骨神经干、股神经干及股外侧皮神经干为多见,阴部内神经及闭孔神经亦可受累及。
    (3)盆腔检查:对女性患者应请妇产科进行内诊检查以确定有无妇产科疾患。
    (4)X线平片:患者易伴发髂骨致密性骨炎等疾患,应注意观察。
  8.盆腔肿瘤 虽属于腹部外科疾患,但骨科亦常可遇到,尤其是压迫坐骨神经时易与本病混淆。其特点与前者相似。
    (1)症状:以多干性神经症状为主。
    (2)体征:于盆腔内(肛门指诊等)可触及肿块。
    (3)其他:清洁灌肠后拍片或做钡剂灌肠检查以确定肿块部位。必要时行B型超声、CT或MRI等检查。
  9.腰部扭伤 一般病例易于鉴别,伴有反射性坐骨神经痛者易混淆,其鉴别要点为:
    (1)外伤史:较明确。但腰椎间盘突出症亦有可能见于腰部扭伤后,应注意。
    (2)压痛:多位于腰部肌肉附着点处,且较固定,并伴有活动受限。
    (3)封闭试验:对肌肉扭伤处封闭后,不仅局部疼痛缓解,且下肢放射痛 亦消失。
    (4)其他:屈颈试验、直腿抬高试验等多为阴性。
  10.腰肌筋膜炎 中年人发病最多。多因肌肉过度运用,或因剧烈活动后出汗受凉而起病。亦可因直接受寒或上呼吸道感染之后而出现症状。患者主要感觉脊背疼痛,常见部位为附于髂嵴或髂后上棘的肌群,如骶棘肌和臀肌。其他部位的肌肉和肌筋膜、腱膜等也可受累。腰骶部纤维织炎时,窦椎神经受到刺激,可引起局部疼痛和下肢牵涉痛。疼痛常因寒冷和较长时间不活动而加重,亦可与天气变化和姿势有关。运动有助于减轻症状。因受累的肌肉疼痛,可使脊柱活动受限。此种腰背痛病程长短不一,短者几天,长者可数年,并且常在首次发病后反复发作。
    检查时因肌肉保护性痉挛而出现侧弯和运动受限。在多数患者能扪到痛性结节或有条索感,这在俯卧位检查时更为清晰。腰背部痛性结节常在第3腰椎横突尖部、髂嵴部和髂后上棘处等。压迫痛性结节,特别是肌肉中的痛性结节,可引起局部疼痛并放射至其他部位,如引起下肢牵涉痛。用2%普鲁卡因局部封闭则疼痛消失。归结纤维织炎的主要表现为:
    (1)局限性、弥漫性边界不清的疼痛。
    (2)局限性软组织压痛点。
    (3)在软组织扪及结节或条索感。
  11.腰椎小关节紊乱 患者多为中年人,女性尤为多见。既往无明显外伤史。多在正常活动时突然发病,患者常诉准备弯腰取物或转身取物时,突然腰部剧痛,不敢活动。这种疼痛第1次发作后,可经常发作,1年或1个月内可发病数次。有腰部慢性劳损史或外伤史者发病较多,芭蕾舞演员、京剧演员等经常腰部练功者,常患腰部小关节紊乱。某些患者间歇性发作可持续多年,就诊时主诉反复“腰椎脱位”。
    检查时脊椎向痛侧侧弯,腰段骶棘肌出现痛侧保护性痉挛。在腰4、腰5或腰3、腰4棘突旁有压痛点。如骶髂关节有压痛,即为腰骶关节不对称所致的腰椎小关节紊乱。反复发作的患者,腰椎前屈不受限,而后伸或向健侧弯时即感疼痛加重。直腿抬高试验可感腰部痛而无坐骨神经放射痛,此试验为阴性。
    X线腰椎摄片示腰椎侧弯,以及腰椎或椎间盘退变等,但不能发现后关节半脱位、后关节间隙增宽等征象。CT检查可示小关节突有增生、骨赘形成、硬化、关节囊周围钙化和半脱位等改变。
  12.腰椎结核 脊柱是骨关节结核发病率最高的部位,在天津人民医院统计的3587例骨关节结核中占47.28%,其中半数发生在腰椎。因此,腰痛为其常见症状之一;低位腰椎结核还可产生腿痛。
    腰椎结核患者多有全身结核中毒症状,伴有较长期的腰部钝痛,多呈持续性疼痛。下肢痛因病灶部位而不同,腰5、骶1处结核可引起腰5、骶1神经根支配区痛,表现为一侧或两侧痛。
    检查可见腰部保护性强直,所有活动受限,活动时痛重。后期,椎骨楔形压缩,进而可出现后凸畸形。髂凹部或腰三角处能扪及寒性脓肿。有区域性感觉、运动障碍,腱反射改变,肌萎缩,只影响一条神经根者很少。化验检查血细胞沉降率增快。X线平片显示:椎体相邻缘破坏,椎间隙变狭,腰大肌影增宽或边缘不清。对鉴别困难者应行MRI检查,均可确诊。
  13.腰椎椎弓崩裂与腰椎滑脱 除先天性病例外,因外伤或退行性变所致的腰椎滑脱症,将随年龄而增加,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发病部位以腰4~5最常见,其次为腰5~骶1。本病主要表现为腰背痛、臀部痛或下肢痛。有下肢坐骨神经痛者占50%,有间歇性跛行者占20%。但在检查时,腰痛部无明显畸形,腰椎前屈运动正常、后伸受限。根据X线平片及MRI检查易于确诊。
  14.其他疾患 包括各种先天畸形、化脓性脊椎炎、腰椎骨质疏松症、氟骨症、小关节损伤性关节炎、腰部脂肪脱垂伴神经支卡压症、第3腰椎横突过长畸形、棘间韧带损伤、棘上韧带损伤及全身各系统疾患的腰部症状等,均应注意鉴别。

全文完


注册会员
帖子
50
积分
0
银子
108 两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3-2-8
发表于 2013-2-24 17:37 | 个人空间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毛驴 的帖子

我由于腰45突出而造成左腓总神经受损,现在腰突基本没症状了,只是神经还没恢复到位,发病3个月了,我该怎么办?请赐教!


发新帖

这里是一群很优秀的人,因为他们从骨子里就非常突出!
World without strangers, www.yz-bbs.com

手机版|合作|联系|关于|腰椎论坛

GMT+8, 2025-4-19 15:34

www.yz-bbs.com
2006--2021 版权所有 所有权利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