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论坛

这里是一群很优秀的人,因为他们从骨子里就非常突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腰椎论坛»腰椎论坛 突友大家谈 有在301医院张西峰处做过微创的突友进来聊一下   『 交流腰椎间盘突出治疗方法,分享腰突症康复经验 』

标题: 有在301医院张西峰处做过微创的突友进来聊一下

  [复制链接]
注册会员
帖子
193
积分
0
银子
410 两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2-2-1
发表于 2012-6-19 20:17 | 个人空间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8 cys-anti 的帖子

我也觉得要理解医生,如果每个人都这么苛刻,那让谁给需要手术的病人做手术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每个医生都会退避三舍。还有说在外面走穴的事,我想当时做手术之前病人应该知道的吧,如果你一直坚持,那谁又能强迫的了你呢?当然,我能理解术后效果不好的心情,说不定想死的心都有,所以希望无论如何医生都该谨慎对待选择手术的病人。接电话这些事,我想上了手术台都应该避免吧。张医生我想您一定是个有担当的医生,我不怀疑你的水平,也不怀疑你的责任心,所以对于接电话一事,与其解释,不如说声抱歉来得更诚恳。相信广大网友尤其是突友,都是可以理解你的。不管怎么说,看你在患者服务区里这么持之以恒的回答大家问题,在突友会里让大家积极的聊康复的情况,我相信你至少还是个好医生。

[ 本帖最后由 robert248 于 2012-6-19 20:19 编辑 ]


注册会员
帖子
116
积分
0
银子
280 两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1-12-25
发表于 2012-6-19 20:51 | 个人空间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8 cys-anti 的帖子

您和论坛的突友有所不知,私下他跟我也沟通过,宽容过、包容过、原谅过他。我也准备把那些痛苦的过去彻底忘记,4月5日至5月14日论坛我都没有上准备彻底翻篇。5月15日准备跟版主沟通采取一些技术措施删除一些过去的帖子,可是一看他却没完没了,忽悠出俩个配菜的变相给我上课。你看看他的所谓“接受手术时接打电话批评”,是接受批评还是变相指责是因为我手术失败后对他的不满,他认为手术时接打电话是正常,整个一个茅房石头,又臭又硬。


注册会员
帖子
171
积分
0
银子
416 两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1-12-5
发表于 2012-6-20 15:13 | 个人空间 | 显示全部楼层

游客不能查看本楼内容

你需要 [ 登录 ] 才可以查看。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


安静会员
帖子
174
积分
0
银子
356 两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0-12-20
发表于 2012-6-20 17:20 | 个人空间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医生

游客不能查看本楼内容

你需要 [ 登录 ] 才可以查看。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


安静会员
帖子
174
积分
0
银子
356 两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0-12-20
发表于 2012-6-20 18:19 | 个人空间 | 显示全部楼层

向疗效不好的突友再说抱歉

医生是人不是神,我的疗效优良率是90%。与Antony Yeung和Thoma Hoogland报告的结果相当。开放手术的返修率是2.5%,7.5%的患者是疗效不好的病例,表现为临床症状缓解不满意。原因是多方面的:
1、学习曲线,适应症选择不当。
开展工作的初期不能选择太难的病例,后来再逐步选择困难的病例。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疗效逐步增加。许多别人认为需要开放手术的病例,多数可以获得良好的结果。即使这样,无法消除返修的病例。开始的100例病人中返修了6例,最后的100例中返修了2例。
2、手术技术问题。比如游离型突出的病例,当初就遇见2例,术中无法摘除的中央型游离突出。现在就可以随心所欲的解决这样的病例。这是技术水平的提高。
3、椎间盘突出症PELD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术后反跳痛的问题,表现为术后短期症状缓解非常好。3-5天疼痛症状再次加重。一般认为是无菌性炎症的问题。有的患者你术前和他讲术后反跳的问题。他就是无法理解,等到术后出现症状,就非常着急。
4、年龄增加,退变增加的问题。人不能永葆青春,因此人的间盘退变是无法避免的。椎间盘突出的部分被切除后,剩余的部分多数瘢痕愈合,也可能继续脱出,产生复发。椎间盘突出的复发不是肺癌的复发,不要害怕。即使复发也有许多微创或者开放的方法进行解决。
无言的结局说:8个患者3个不好,多数原因是他们还在恢复期,一般6月到1年看最后的结果。你说我装傻充愣不完全正确。我从来就不回避复查中的问题,但是短期内出现的腰痛肯定是对症处理,不会急于再次进行返修手术。我已经完成了这么多的病例,对于病例的选择有充分的信心,因此对于疗效不好的患者我给出了承诺,如果返修,第一次的手术费用可免。你可以说我把患者作为回锅肉,你问问大家哪位做了免费的二次返修手术?既然我做出了承诺就一定信守诺言“如果返修第一次的手术费用全免”。你可以问问国内的医生,哪个医生做出过承诺,如果二次返修第一次的手术费用可免?
话虽这么说,还是对疗效不满意的突友说抱歉。做手术不是请客吃饭,不到万不得已要轻易做手术,做手术有许多的风险。大家从前面其他医生的介绍中已经看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并发症,死亡的病例不是没有啊。人还是原装的好。


安静会员
帖子
174
积分
0
银子
356 两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0-12-20
发表于 2012-6-20 18:23 | 个人空间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不要认为融合是椎间盘突出症恰当的方法,看看专家的建议

[地址]http://guke.dxy.cn/bbs/thread/12696736?keywords=李佛保#12696736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有必要放置椎间融合器吗?(转自骨科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 作者:李佛保 
采用经典的髓核摘除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已有70余年历史,大量文献总结显示该方法以良好的手术效果经受了较长时间的考验。随着近年来各种脊柱内固定器械、椎间融合器(cage)及人工椎间盘等内植物的迅速发展,部分手术医师亦将腰椎融合或人工椎间盘置换应用于单纯LDH患者,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首先应明确,只要将患者症状、体征与影像学检查三者密切结合,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术中精细操作再配合以正确的康复治疗,传统的单纯开窗髓核摘除术对单纯后外侧型LDH完全可以取得良好的即刻及长期手术效果。国内外众多文献已证明其优良率在80%到95%之间。Yorimitsu等〔1〕回顾分析了72例LDH患者行标准椎间盘摘除术最短10年(10~22年)远期随访的效果,JOA评分改善率平均为73.5%(满分15分,术前平均6.3分,术后平均12.7分),结论肯定了该术式效果良好(favorable)。Mariconda等〔2〕2006年发表了一项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DH最短达25年(25~32年)的随访,随访率为69%(201/348例)。作者采用了更为准确的SF?36及Oswestry评分,结果显示患者满意率为90%;若可以重新选择,仍有89.6%的病人愿意再做该手术。国内侯树勋教授等〔3〕2003年发表的1组多中心研究显示,通过对104例患者平均12.7年(8~20年)的随访,行开窗组、半椎板切除组及全椎板切除组的优良率分别为83.8%、77.3%和43.5%,自觉手术满意率分别是100%、100%和91.7%。尽管术后9年病变椎间隙高度平均下降36%,但并未出现局部不稳。

其次,作者也客观看到,像其他任何一种治疗手段一样,经典手术也并非完美无缺,术后可能不同程度存在残留腰痛、复发需再手术等问题。Yorimitsu等〔1〕在大于10年的随访中发现腰痛残留率74.6%;二次手术率为12.5%(9/72例),其中7例是因为同一间隙复发,1例不同间隙复发,1例瘢痕形成压迫神经根,其他学者报道的二次手术率也大都在6%到15%之间。残留腰痛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作者推测残留腰痛与椎间盘退变自身有一定关系;还应看到的是其中绝大多数(61.9%)是偶尔的轻微疼(occasional & mild LBP),只有12.7%的患者是较重疼痛(frequent mild or occasional severe LBP)。另外,髓核摘除后椎间隙高度降低是一个普遍问题。但许多基础和临床的研究表明,椎间隙狭窄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发生椎间不稳和椎间孔和神经根的受压,前面提到的长期随访也证实了这一点。
第三,椎间融合器(cage)的应用指征。使用cage的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目的是部分恢复椎间隙高度,提供前柱支撑以增加融合率,同时避免髂骨取骨区并发症;其植入可通过后路(PLIF,适用于L3~S1间隙)或前路(ALIF,适用于L3以上间隙)完成。部分学者为增加稳定性联合应用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脊柱融合术归根结底的目的都是消除椎间关节的运动〔4〕,而对于一个单纯LDH患者,其病理变化是髓核突出对神经根造成机械压迫或伴局部炎症反应刺激神经根,不存在理由选择创伤及费用均增加数倍的融合手术。另一方面,金属植入物长期在体内是否会产生塌陷、异物反应、松动甚至脱位压迫神经尚不得而知。据统计,与单纯减压手术相比,腰椎融合术的并发症(如内固定失败、感染、神经损伤等)将翻一番,需要输血的几率将增加5倍;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加速可能导致相邻节段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s)的发生,文献报道〔5〕其5年与10年发生率分别为16.5%和36.1%。
具体到LDH患者,如何考虑在髓核摘除减压的同时实施融合手术?Satoh等〔6〕通过498例患者5年随访的结论是:对于伴有巨大突出物(massive herniation,定义为脊髓造影时造影剂完全中断)或节段不稳者建议行PLIF手术;同时也强调,不伴有这些情况的初次手术患者不应做融合。笔者总结LDH在合并下列情况时可考虑融合:(1)已有节段不稳;(2)伴椎管狭窄或其他情况需全椎板及关节突切除减压,或极外侧型突出需一侧关节突切除,可能导致后柱结构不稳者;(3)翻修手术,可能影响脊柱稳定性或其他节段突出;(4)胸腰段(如T12/L1或L1、2)椎间盘突出者。
2005年11月在苏州举行的全国腰椎退行性疾患座谈会上,98.4%的与会专家认为对于单纯后外侧型LDH应采用单纯开窗髓核摘除术,而不必采用腰椎融合或人工椎间盘置换术。2000年3月美国开始的一项大规模的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the spine patient outcomes research trial,SPORT)亦是将标准的开放椎间盘切除术与保守治疗的效果作对比〔7〕。
一种好的治疗方法,应该是以最小的手术创伤、最少的并发症、最低的经济负担取得优良的即刻及远期治疗效果。例如,即使人工髋、膝置换手术已取得20年左右的优良效果,其指征仍限制在55岁以上的老年人;对于中年LDH患者,一个较小的且可以取得满意疗效的手术被较大的且有内植物的手术代替,哪怕追踪10~20年效果好,也不能说就是理想的方案。作者提倡创新,但并不是每一项新技术都一定优于传统治疗方法。经典的髓核摘除手术仍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金标准,将腰椎融合或人工椎间盘置换应用于单纯LDH患者不是正确的选择。


安静会员
帖子
174
积分
0
银子
356 两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0-12-20
发表于 2012-6-20 18:33 | 个人空间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发展的眼光看,最后一句话不见的正确。

李老的最后一句话:“经典的髓核摘除手术仍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金标准”不完成正确,PELD手术就是比经典的髓核摘除手术创伤更小的手术。但是由于技术的难度,谁敢说:PELD髓核摘除手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金标准?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主编宁志杰说:国内有500-700套MED,每年能完成100例的医师和单位有多少?大量的器械被闲置了。为什么?技术的难度。现在是PELD是一个大发展的阶段,我认为最终PELD能够大量使用的医师和单位依然不会超过50家。

[ 本帖最后由 zhangxifeng 于 2012-6-20 22:15 编辑 ]


安静会员
帖子
174
积分
0
银子
356 两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0-12-20
发表于 2012-6-20 22:25 | 个人空间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月光影子 于 2012-6-20 15:13 发表
复那么多,感觉又不像是为了谋财的无德医生。如果是...


做手术和卖电视机不一样的两回事情,花了钱买不到同样的东西。全国的电视机在不同的地方,只要牌子相同,同钱样的保证可以买到同样的东西。做手术肯定不一样,否则就没有县医院、省医院、国家级医院的区别了。

您问的是两种入路:开放手术后正中入路肯定要咬椎板的骨质和黄韧带,但是直接PELD手术进入腰5骶1多不需要咬骨质,扎入导针,引导建立工作套管即可。走后外侧的话YESS技术不咬除骨质,TESSYS技术磨除部分骨质即可。直视下手术使用神经拉钩保护神经,切除椎间盘。PELD手术是使用一边比较长的管道挡住神经根,切除椎间盘。同样是达到了切除椎间盘的目的,但是两种方法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区别太大了。现在流行椎弓根钉固定加椎间融合手术,如非必要不要实施这样的手术。虽然融合手术有缓解症状快等优点,但是对人的创伤和各种并发症,前面的专家已经有阐述。人还是原装的好,必须做手术的时候,能做小手术不要做大手术。但是小手术做的再好能保证100%吗?走江湖的人可以吹嘘包治百病,这样的郎中可信吗?

[ 本帖最后由 zhangxifeng 于 2012-6-20 22:34 编辑 ]


安静会员
帖子
174
积分
0
银子
356 两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0-12-20
发表于 2012-6-20 23:20 | 个人空间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愿意不愿意承认或者接受这个事实:医生是从病人身上炼出来的

游客不能查看本楼内容

你需要 [ 登录 ] 才可以查看。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


安静会员
帖子
174
积分
0
银子
356 两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0-12-20
发表于 2012-6-20 23:27 | 个人空间 | 显示全部楼层

非融合技术是好的技术吗?慎重选择为好。

棘突间固定装置的设计是治疗椎管狭窄的患者,有的人把它运用在椎间盘突出症上面,可能适应症选择有问题。我已经使用PELD治疗过3例非融合手术后椎间盘再突出的病例。


注册会员
帖子
166
积分
0
银子
340 两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1-1-8
发表于 2012-6-22 23:30 | 个人空间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1 月光影子 的帖子

而PELD好像是先用一根笔直的穿刺针从外面某个穿刺点直接就可以插到突出的椎间盘,中间没有任何骨头,神经阻碍吗,这是不是有点矛盾?
因为视野不好如果某手术大夫“毛糙”的话会严重伤害患者的神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这是各大医院大夫不采用这个手术的原因之一!


安静会员
帖子
174
积分
0
银子
356 两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0-12-20
发表于 2012-6-24 08:19 | 个人空间 | 显示全部楼层

向疗效不好的突友再说抱歉

游客不能查看本楼内容

你需要 [ 登录 ] 才可以查看。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


安静会员
帖子
174
积分
0
银子
356 两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0-12-20
发表于 2012-6-24 08:24 | 个人空间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展微创手术的医院定位

任何事情都有各自的特殊性。中国的医疗状况也是。中国的疑难手术、大手术几乎都集中在国立大医院。前面已经说过,国外的PELD微创手术起源于私立医院和小医院。

看见可以看看国内PELD手术的发展过程。
这是Spine Arthroplasty Sociaty Journal 在2011年的约稿的中文版和英文版,介绍脊柱内窥镜在中国的发展。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PELD)in 中国

腰腿痛的保守治疗是中医治疗的一个重要项目,包括按摩、体疗等等。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西方治疗腰腿痛的方法也依次向国内传播。近年来PELD技术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力量。
PELD技术来源于安全三角的穿刺基础,切吸技术,非同轴内窥镜技术等。国内朝阳医院的田世杰等,应用AMD非同轴技术治疗椎间盘突出。该技术未获得广泛认可和应用。
Antony Yeung1997年发明了同轴内窥镜技术。1998年即向中国推广该项技术。306医院的邹德威首先将这项技术在国内应用,发表200多例临床治疗结果。1998年台湾徐少克跟随Antony Yeung学习后,到目前报告1000例以上的治疗结果。2003年301医院张西峰向Antony Yeung学习该项技术,并逐渐摸索进行各种尝试进行各种改良。为了克服个别病例YESS技术比较困难的病例,比如严重椎间盘突出超过上关节连线的问题,首先提出侧方入路避开小关节遮挡的理念。为了克服后外斜入路进入腰5骶1比较困难的问题。开展了经椎板间孔入路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的技术。克服了腰5骶1向上游离型椎间盘突出,YESS技术治疗比较困难的问题。并且开展了内窥镜下经皮后外侧融合和经皮椎板间孔椎间融合的临床治疗方法。到目前完成了PELD病例680例,随访优良率达到了89.2%。
以后的几次学术会议推广使得PELD技术在中国获得了普通的认可。2005年10月第七届全国脊柱脊髓会议之后,与重庆西南医院周跃进行了充分的交流。2007年4月周跃在重庆组织举办了 “首届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国际研讨会”。2007年6月吕国华在长沙举办了第二届全国微创脊柱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长沙)国际内镜脊柱外科技术高峰论坛。2008年9月再次在重庆组织了全国第三届微创脊柱外科学术会议。2010年4月北京301医院组织“2010年国际脊柱外科暨微创脊柱外科学习班”。这几次会议都成为了推动PELD技术在中国发展的动力。
PELD技术在中国的发展,首先得益于这项技术的微创的优点和优势。其次得益于Antony Yeund医生在内窥镜技术上的发明和创造,以及坚持不懈在中国的推广。再次得益于中国人心灵手巧的天性和不断的努力。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可以向Antony Yeund医生一样,成为日间手术。其次在熟练程度上,已经可以在1小时以内完成整个手术过程。最多1天已经完成了10台手术。正因为内窥镜技术的许多优点,比如创伤小、康复快。这项技术正在受到越来越大中国医生的欢迎。短短的几年时间,国内已经近百家医院拥有了设备。相信在同道的努力下,这项技术将给更多的国人患者带来福音。享受到微创技术为现代医疗带来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Hijikata S. Percutaeous nucleotomy: a new concept technique and 12 years experience. Clin Othop, 1989,(238):9-23
2.        Kambin GH. Percutaneous lateral discectomy of lumbar spine: a preliminary report. Clin Orthop, 1983,174:127
3.        Yeung A, Tsou PM. Posterolateral endoscopic excision for lumbar disc herniation. Spine. 2002,27:722-31
4.        田世杰,王进军,刘德隆,等.经皮椎间盘镜腰椎间盘摘除初步报告.中华骨科杂志,1993,13:3-7
5.        田世杰.经皮椎间盘镜腰椎间盘摘除术.中华骨科杂志,1997,17:321-3
6.        邹德威,马华松,海涌. 脊柱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附80例初步报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8,8(6):307-10
7.        鲍磊,海涌,马华松,等.脊柱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远期疗效评价.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5,13(3):184-6
8.        张西峰,王岩,肖嵩华等.经皮侧方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6,16(9):659-662
9.        张西峰,王岩,肖嵩华等.经皮后外侧入路治疗极外侧椎间盘突出.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2):3479-80
10.        吴小程,周跃. 脊柱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的技术进展与展望.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9,9(3):283-5
11.        徐少克 童瑞年 童瑞龙.经皮穿刺内窥镜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疾患的疗效分析.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19(5):330-5
12.        张西峰,王岩, 肖嵩华等.内窥镜下不同入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 中华骨科杂志,2010,30(4):341-5


安静会员
帖子
174
积分
0
银子
356 两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0-12-20
发表于 2012-6-24 08:26 | 个人空间 | 显示全部楼层

英文版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and foraminal decompression (PELD(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中国

Xifeng Zhang, M.D.
The Chinese General Hospital of PLA.
No.28 Fuxing Road, Beijing,中国 100853

Introduction
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low back pain has been a mainsta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that incorporated physical medicine rehabilitation modalities, Chinese massage, acupuncture, and other non-invasive eastern techniques. With the recent influence of Western culture and Western treatment techniques, however, new  advanced methods for treating low back pain has spread to 中国. One of these techniques,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and foraminal decompression (PELD(D)technology has flourished in recent years. This article chronicles the evolution and effect of the boom.
The Evolution of MIS Decompression
Percutaneous Lumbar Discectomy (PELD) technology was introduced simultaneously from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by Hijikata and Kambin in the early 1980s. Originally called Arthroscopic Microdiscectomy (AMD), the access portal was a foraminal discectomy technique through a “safe” access portal traversing a trianglular zone bordered by the facet and foraminal ligament dorsally, the exiting nerve ventrally and the endplate of lumbar segment caudally. The portal was called “Kambin’s Triangle”. Lumbar discectomy was accomplished using a manual discectomy – rotary shaver aspiration technique with co-axial fluoroscopic guidance.  Dr.Tian, a surgeon in 中国,had described treating lumbar disc herniation patients percutaneously with a  non-coaxial AMD technique. The technique, however, was not widely recognized and applied.

In 1997, Dr Anthony Yeung introduced hi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procedure using a multi-channel, flow integrated spine scope system (YESS) that consisted of a rod-lens operating spine scope. His coaxial endoscopic technique, incorporating a standard protocol for safe needle placement, emphasized endoscopic visualization and treatment of patho-anatomy. Yeung first introduced his technique to 中国 in at the 306 Military hospial under the guidance of Dr. Dewei Zou. Zou then adopted and applied this technology in 中国 and subsequently published more than 200 cases of his treatment outcomes. In 1998, Dr. Qiu in Taiwan also followed Anthony Yeung’s method. He subsequently reported the outcomes of more than 1000 cases. In 2003, Xifeng Zhang visited Anthony Yeung to learn the technology and technique. Not having access to Yeung’s  flexible shavers and custom surgical instruments, Zhang independently incorporated a variety of foraminal and transcanal approaches to improve access to targeted patho-anatomy. He applied  modified angles and trajectories with Yeung’s specialized access cannulas for various disc herniations. Zhang launched and studied the risks and safety margin of a Far and Extreme lateral approach promoted by Ruetten due to Yeung’s concern about the extreme lateral approach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morphologic habitus. Study findings on the risks and safety of the extreme lateral approach were first presented at the SAS annual meeting in Berlin. Zhang later utilized an endoscopic trans-laminar approach for HNP at the lumbar L5-S1 level because the Chinese population had a disproportionate percentage of small patients and a narrow, high iliac crest. With this approach he was able to carry out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posterolateral fusion and intelaminar fusion. His PELD(D) cases so far total 680 cases.  Good/Excellent results were obtained with a follow-up rate of 89.2%.  The technique soon spread in and outside Beijing as several Chinese spine conferences helped promote and expand the technology. PELD(D) rapidly gained general recognition and acceptance as a desired standard of care. In April 2007, Dr. Yue Zhou of Chongging organized the First 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In June 2007, Dr. Guohua Lu held the Second National Conference on Minimally Invasive Spine Surgery in Changsha, also presenting an International Forum on endoscopic spinal surgery. In September 2008, the meeting was organized again in Chongqing, for the Third National Conference on Minimally Invasive Spine Surgery. In April 2010, Beijing 301 Hospital organized the 2010 International Spine Surgery Minimally Invasive Spine Surgery with study courses. These meetings have caused PELD(D) technology in 中国 to become widely accepted. The technique continues to evolve to include other painful degenerative conditions of the lumbar spine. Thanks to Dr Anthony Yeung’s introduction of endoscopic technical inventions, his creation, expansion, and teaching the technique, and his perseverance and promotion in 中国, endoscopic MIS surgery is becoming part of mainstream spine care in 中国.  The current technology brings proficiency, efficacy, and standardization of the technique in a way where MIS surgeries can be performed earlier in the lumbar disease process because of endoscopic recognition of patho-anatomy and patho physiology of the pain generator ranging from discogenic pain, to disc herniations and foraminal stenosis. most surgeries can be completed within 1 hour. Dr Zhang has, in 1 day, successfully performed up to 10 operations. Because of the many advantages of endoscopic techniques, such as less trauma, rapid recovery, and a minimal complication rate, this technology is being increasingly welcomed by Chinese doctors. In just a few years, 中国 now has hundreds of hospitals with endoscopic equipment. The basics of the transforaminaltechnique continues to evolve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a relatively inexpensive disposable spine kit for highly selected clinical situations. This will improve access to millions of Chinese who is not benefited by non-surgical traditional treatment . I believe in this technology is ideal for 中国, as it will reach more people who are currently underserved.


References:
1.  Hijikata S. Percutaeous nucleotomy: a new concept technique and 12 years experience. Clin Othop, 1989,(238):9-23
2.  Kambin P, Zhou L.History and current status of percutaneous arthroscopic disc surgery. Spine (Phila Pa 1976). 1996,Dec 15;21(24 Suppl):57S-61S
3.  Yeung A, Tsou PM. Posterolateral endoscopic excision for lumbar disc herniation. Spine. 2002,27:722-31
4.  Tian SJ, Wang JJ, Liu DL,et al. PELD primary report.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1993,13:3-7
5.  Tian SJ. PELD.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 1997,17:321-3
6.  Zou DW,Ma HS,Hai Y,et al. Spine endoscopy for lumber disc herniation.(add:80 cases primary report). Chinese Journal of Spine and Spinal Cord.1998,8(6): 307-10
7.  Bao L,Hai Y,Ma HS, et al.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spine surgery Long-term effect. Orthopedic Journal of 中国, 2005,13(3): 184-6
8.  Zhang XF, Wang Y, Xiao SH,et al. Lateral approach fo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discectomy in the feasibility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Chinese Journal of Spine and Spinal Cord, 2006, 16(9):659-662
9.  Zhang XF, Wang Y, Xiao SH,et al. Percutaneous treatment of posterolateral approach for far lateral disc herniation. The Journal of Practical Medicine, 2007, 23(22):3479 -80
10. Wu XC,Zhou Y. Spinal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Technical Progress and Prospects..Chinese Journal of Minimally Surgery. 2009,9(3):283-5
11. Xu SK, Tong RN, Tong RL.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surgery for lumbar disc disease of the efficacy analysis. Chinese Journal of Spine and Spinal Cord, 2009,19(5):330-5
12. Zhang XF, Wang Y, Xiao SH,et al. Endoscopic treatment of different approaches L5S1 disc herniation.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 2010,30(4):341-5


安静会员
帖子
174
积分
0
银子
356 两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0-12-20
发表于 2012-6-24 08:30 | 个人空间 | 显示全部楼层

PELD手术都是从小医院练出来的

由于脊柱内窥镜(椎间孔镜)对相关条件要求比较低,所以国外的医生都是私立医院的医生开展这项技术。比如YESS技术的鼻祖Antony Yeung,以及改良成为TESSYS技术的Thomas Hoogland医生都是私人诊所(clinic)的医生。我数了数他的医院大概是14间平房。仅仅是门诊、手术室和术后观察室,没有国内医院所具备的其他设施。就两个全职医生加一个兼职医生,其他几个是护士和技士。就是这么一个小环境,他们的工作引起全世界医生的瞩目,参观他的诊所的医生络绎不绝。世界上开展脊柱内窥镜手术的医生都是他的学生,或者他学生的学生。
在向Antony Yeung学习前,我已经开展了10例经皮椎间摘除术。有点像国内有的地方还在开展的椎间盘切吸术,发现该术式疗效不把握。后来回忆起在306听过Yeung医生的课,再后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联系之、学习之。回国后,山东冠龙公司提供了一套德国Storz公司的2.7mm直径的脊柱内窥镜,真正使用内窥镜操作是2004年的事情了。初期开始所有的技术都是摸索,因此疗效不是像现在有把握。虽然该技术得益于301医院这么一个良好的平台,但是在工作的初期,并没有获得现在一样大家的认可。平时的日常工作中,我们的每一个病例都要进行术前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经常被“枪毙”的就是微创手术。没有办法一筹莫展,正在这个时候,我的老师推荐我到当时在二炮总医院的德尔康尼开展手术。在二炮总医院开展了30例该术式使该技术得到了成熟,经过10年的摸索,8年的发展最后该技术在国内呈现井喷式发展。就我个人来说,没有前30例的底子,就没有后来该技术的成熟和发展。
如果大家看见小医院在开展这项技术,不要奇怪。但是也提醒开展该项技术的医院和医生,微创手术也是有风险的。现在有的医生跃跃欲试开展颈椎内窥镜手术,德国的Hoogland医生就是在开展颈椎内窥镜手术的过程中,发生了颈部血管损伤的意外导致患者死亡。


安静会员
帖子
174
积分
0
银子
356 两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0-12-20
发表于 2012-6-24 09:11 | 个人空间 | 显示全部楼层

公立医院的服务定位

我们的医疗规则许多都是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国家负责医生的培养和训练,国立医院负责疑难手术和大手术,负责困难人群的常规医疗任务。民营医院是公立医院良好的补充。民营医院无法完成公立医院那样大型的手术、疑难的手术。公立医院是大船,民营医院就像小船,船小好调头。什么样的技术适合老百姓的需求,他们就可以发展什么样的技术。微创技术在民营医院的发展,正是印证了这个道理。山东、陕西、吉林、云南、江苏等等省份有许许多多的民营医院已经发展起来了,他们解决的都是有临床症状又不接受开放手术治疗的患者。脊柱疾病的PELD微创治疗实际上就是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理。脊柱疾病的微创治疗理论和方法都来源于西医,大型医院开展的都是大型疑难手术,因此PELD微创治疗的理论和方法首先被许许多多的中小型医院所接受并发展。因此促进了疼痛学科和介入学科在国内的发展,最后被大医院所接受。大家可以看到现在三甲以上的大医院都建立了或者正在建立疼痛科。在此基础上不但骨科,疼痛科也在学习脊柱的内窥镜技术。由于微创技术对医院的客观条件要求低,因此可以在中小型医院开展,可以在中小型城市发展,最后彻底改变大家对脊柱疾病不正确的治疗观念。

根据可靠消息:协和、积水潭、北医三院也准备采购脊柱内窥镜设备,开展类似工作。
医生的工作不比有的工作,可以虚构、推测、创作。医生的工作需要抬头看路,低头努力工作。看好内窥镜这个方向,然后可以花数十年的时间努力工作。蜻蜓点水是成不了事业的。
国内已经有许多家医院采购了内窥镜设备,也有数百的医生在美国、德国完成了基本训练,自报家门开展了该项工作的医生有多少?完成了100例以上病例的医院有多少?搬起指头算,10家左右吧。
设备是死的,掌握设备的人是活的。脊柱内窥镜的设备可以很快重复制造,掌握该技术的医生却要需要慢慢培养。从泌尿外科、消化科、普外科、肝胆外科腔镜技术的普及来看,PELD技术是比较偏困难的,学习曲线要更长和更高。
正确理解该技术的优势和缺点,降低医生和患者的期望值,患者有任何治疗后的问题,都可以与医生回访。扬长避短,使该技术造福于更多的患者。

[ 本帖最后由 zhangxifeng 于 2012-6-24 09:12 编辑 ]



这里是一群很优秀的人,因为他们从骨子里就非常突出!
World without strangers, www.yz-bbs.com

手机版|合作|联系|关于|腰椎论坛

GMT+8, 2024-5-3 15:02

www.yz-bbs.com
2006--2021 版权所有 所有权利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