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
- 278
- 积分
- 11
- 银子
- 13553 两
- 精华
- 1
- 注册时间
- 2008-8-27
|
简单的病为什么难治之二
治疗力度不够
前面我提到过,我个人认为扎针是效果比较好的。事实也是这样。我在很多大型医院走访过,总体上扎针还是临床的主力军。我浏览过本版的帖子,发现有相当部分站友通过扎针得到缓解,好转。(将来可以搞些投票统计,可以对相关比例有一个概念)
可是总有人发现,我扎完怎么没有好转?
疾病的转归取决于治疗因素和致病因素的力量对比。我简单列一个公式:D=N*T/C。D代表转归趋势;N代表单位时间内的治疗次数;T代表单次治疗的强度;C代表致病因素的总和(内伤七情,外感六邪,不良生活方式等)。
要想疾病好转,N要尽量多,T要尽量大,C要尽量小。
可以想象,对于好转的病友来说,靠的决不是幸运,要么他做得多,要么碰上了好医生,治疗到位,要么是通过个人努力使C变得很小。或者兼而有之。
对于最常见的毫针(或者电针)来讲,N是很难增益的,顶多一天一次,一次半小时左右。对于上班族来说可能做不到每天一次,要隔天,甚至三四天一次。C呢,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部分改善,如调节情志、避免喜怒忧思悲恐惊过甚、身心放松、老老实实静养锻炼,这都会降低C的数值(如有外邪入内则要靠治疗手段驱除了)。对于病友来讲,最没有办法控制的就是T了,偏偏它对疾病转归的影响又最大。
这就是本篇的中心:绝大多数保守疗法的力度都不够。注意不是疗法本身不好,而是实施不到位。
从医生角度讲,造成这种局面有两个因素:一个是主观因素;一个是客观因素
先说主观因素:学艺不精,功力不够。有句老话叫“腹如井,背如饼”。意思是腹部还安全一点,背部可是危险透了~稍扎深一点就容易出危险。所以学院派的传统历来是不允许超过1寸或1寸半。遗憾的是对于腰病来讲,很多病变部位要超出这个深度。针都没有到达预定位置,如何起效呢?
客观因素:医疗大环境的恶化。现代人自我表现保护意识都非常高,在治病的时候更是如此。一个总体趋势是不允许出血,不允许痛苦,甚至针眼大了都不行。现代的针跟古代的针完全不同,太细了。大家可以看一下西汉时期的银针:
看看比现在的毫针粗多少倍。。是工艺水平达不到么?不是的。古人的工艺水平远远超乎我们想象。远在青铜器时代的铜丝都比这要细得多;汉朝时的金丝更是可以细如发丝。不是做不到,是故意的!古人扎针就这么粗。事实上,直到几十年前,很多民间中医手里都有一套类似的银针,专门用来救急或者起陈疴疗顽疾的。这种针扎到穴位里针感极强,酸麻胀难以忍受,病者经常呼天抢地哭喊求饶。再配合粗针放血,黑呼呼的一滩,场面看上去很难以接受吧?恰恰只有这样才能治重病。
有些朋友药也吃了,针也扎了,也绝对卧床了,也牵引按摩,该做的都做了,脚一落地还是疼。症结就在这里。
有句话叫“若药不瞑眩,厥疾勿疗”。药不吃到昏厥,针不扎到晕针,很多重病是很难好的。我有个舅母,年轻时候患有严重的胃病,多方求医未果。后来吃了一个游方郎中一副药,腹如刀绞,满地打滚,折腾了三天,好了。以后再也没犯过。
扎针也是这样,针既细,又扎得浅,所谓隔靴搔痒,如何除病呢?
现在医疗环境不好,稍微难受一点,我投诉你;针眼居然有血,嘴巴子就上来了。所以现在医生都倾向于越做越轻,越做越小(包括在西医外科领域也是这样),这其实是医患双方的悲哀。两败俱伤。
所幸江山代有才人出。针刀和密集银针的出现稍挽颓势。。效果为啥好?无他,针粗,深度到位而已。埋线具体我就不说了,该又有人说我做广告了。。。可以透漏给大家的是:我的病号绝大多数术后两天之内生活不能自理,卧床难起,统一的感受是“象被人痛打过一顿。”
没有付出,哪有回报?这个付出绝不仅仅是金钱就够了。
当然同样做针刀的医生也有功力和流派的不同。
论坛里有个朋友说做针刀当时没啥感觉,术后效果也不明显。我的建议是:换一位医生吧~
另外一个朋友说做的时候相当痛苦,不禁发出“追星般的尖叫”。我的建议是:恭喜你!曙光就在前方。咬咬牙,继续追吧!
在当前情况下,找到一个好的医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不要太迷信大医院,专家。中医科还好点。骨科那简直就是开玩笑。整体的理念不对。要步入正轨可能要几十年的时间。那我们该相信谁呢?
比较起来,我推荐各位去找有传承的,就是说有师父带过的,理念比较传统的,哪怕是民间的无名之辈。
(有事。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