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论坛

这里是一群很优秀的人,因为他们从骨子里就非常突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腰椎论坛»腰椎论坛 突友大家谈 无症状的腰间盘突出及其相关研究 (zz)   『 交流腰椎间盘突出治疗方法,分享腰突症康复经验 』
回复 发新帖

标题: 无症状的腰间盘突出及其相关研究 (zz)

  [复制链接]
注册会员
帖子
1049
积分
4
银子
2560 两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9-8-18

康复突友

 楼主|发表于 2009-9-20 16:08 | 个人空间 | 显示全部楼层 | 收藏本帖
无症状的腰间盘突出及其相关研究 (zz)对无症状的腰间盘突出的认识始于50年代。从尸检中发现腰间盘突出的比例很
高,而患腰间盘突出症的却是少数。在40岁以上的尸检中发现约有1/3间盘突出。
近年来,随着影像医学的飞速发展,对无症状的腰间盘突出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 间盘退变与下背痛

  一般认为,间盘退变始于20岁左右,随着年龄增大,出现纤维环裂隙,髓核含
水量减少,脆性增加,软骨板钙盐沉着,破裂等一系列改变。与间盘退变有关的颈
椎病、腰间盘突出症、获得性椎管狭窄等一直被认为是颈、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但
间盘退变本身与临床症状的关系如何仍然是模糊不清的。

  纤维环外层和后纵韧带有窦椎神经支配,被认为是间盘源性下背痛的组织学原
因[1]。有作者报道局麻下刺激纤维环和后纵韧带可诱发腰痛,纤维环断裂可引起
腰痛,修复过程中随血管长入的神经组织受刺激也可能是腰痛的原因。早期的研究
发现纤维环后方的放射状撕裂,在50—60岁的无症状者的发生率为40%,60—70岁
为75%[2]。间盘退变可引起椎间盘高度的减低,以往认为这可能与下背痛有关,但
很多患者腰痛缓解而间盘高度如前。Tertti等[3]从1503名14—15岁芬兰儿童中,
筛选出35名有腰痛症状者作MRI研究,发现有间盘退变的占38%,而同龄无症状者
为26%,两组间无明显差异,提示下背痛与间盘退变无因果关系。

  近年来,利用MRI技术的无创性及对间盘退变的高度灵敏性特点,对无症状人
群的间盘退变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0—39年龄组中,34%至少有一个腰间盘退
变;40—59年龄组占59%,平均2个间盘;60—80年龄组中退变占93%,平均3个间
盘[4]。颈间盘退变相对较晚。青少年无症状者颈间盘退变少见,40岁以上者退变
为47%[5]。

  生理退变是指与年龄有关的生物学改变或者理解为成熟期后,个体、组织、细
胞的功能减退,是一个渐进性、不可逆的衰老过程。间盘退变可能出现解剖学的改
变,但退变不属于疾病范畴。多数学者认为间盘膨出由退变引起,而Boden等发现
只有一半的退变间盘发生膨出。无症状人群的间盘膨出发生率与年龄呈显著相关(
P<0.001)[6]。Sether等[7]对自新生儿至79岁的27具新鲜尸体的椎间盘作MRI检
查,以了解年龄与信号强度改变的关系,结果表明,间盘中心信号强度随年龄增加
而减弱,可能与水份、粘多糖减少及胶元增加有关。

2 神经组织的受压与代偿

  正常情况下,神经组织本身具有一定的活动度,加上中央椎管和侧隐窝的形变
能力,能够适应脊柱旋转、屈伸运动产生的牵张力。研究表明:直腿抬高时S1神经
的活动度平均为2.5mm,最大可达5mm[8]。脊神经根的活动度主要依赖于硬膜外间
隙的存在。硬膜外间隙富含脂肪及疏松结缔组织,CT扫描可清晰显示在椎管壁与硬
膜囊之间存在着一个自由空间,Weise[9]称之为椎管的储备容积(spinal Reserv
e Ca-pacity SRC)。随着年龄增大,L3-4水平的SRC值逐渐减小,而在L5水平不同
个体之间差异较大,跟以往的椎管造影所见类似。

  孙博等[10]用30个已防腐的成人脊柱标本,从椎间盘处横锯,测量了各段椎管
与内容的矢径,结果发现椎管的硬膜前组织较薄,一般不超过2mm,硬膜后组织由
上而下逐渐变厚,椎管与硬膜囊的矢径比颈段为1:0.73,胸段为1:0.68,腰段
为1:0.60,C3—5水平有50%以上椎管矢径较细窄,蛛网膜下腔亦较窄,提示受
压后缓冲余地较小,易出现症状。腰段硬膜囊由上而下逐渐变小,周围组织逐渐增
多,故不易受压。脑脊液除提供神经根营养外,还具有吸收震荡,分散和缓冲压力
等作用。马尾神经约占椎管容积的1/5,漂浮于脑脊液之中,活动度较大,只有巨
大的中央型突出才产生马尾受压,约占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1%-2%[11]。
  既往的实验表明,神经根对慢性受压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当硬膜囊的体积缩小
到原来的1/4时,可以无神经功能障碍。椎管面积缩小到40—50mm2也可能无明显
异常[12,13]。近年来Olmarker对神经根的缓慢受压作了较多的研究。以猪尾部的
肌电振幅作为观察指标,研究压力大小及致压速度对神经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
在50mmHg的压力下,肌电振幅无明显改变,在100—200mmHg的压力下肌电振幅减小
,与致压速度有关[4]。慢性受压下神经根可能发生位移,侯氏等[15]特此现象称
为“神经根逃逸”。9例患者经CT测量侧隐窝绝对狭窄(<3mm),但患者无神经根受
压症状。CT显示神经根未被卡在侧隐窝内,而在逃到其内侧的中央椎管内,无任何
受压征象。

3 间盘突出与神经根受压

  间盘突出是否引起神经根受压或牵张,其决定因素主要有以下3方面。

3.1 突出间盘与神经根的相对位置 最常见的间盘突出为椎体内突出,一般无症状
。旁侧型较中央型、旁中央型更易引起神经受压。一组腰间盘突出症的CT资料显示
:旁侧型面积平均31(9—65)mm2,旁中央型为74(7—154)mm2(P<0.003).中央型
为78(10-160)mm2(P<0.01)[16]。45岁以上者中约70%间盘突出不产生症状,与
有严重根痛而手术者相比,区别不在于突出间盘的大小,而在于突出间盘的位置,
后者间盘突出多位于侧方[13]。90%脊髓圆锥终止于第1、2腰椎之间,也有的止于
T12椎体下部或L3椎体上部,Radish和Simmons的研究发现腰骶神经根的解剖变异为
14%[17]。由于个体差异或解剖变异的存在,突出间盘与神经根的对应关系有时是
不确定的。Osamu[18]报道一个案:女性,67岁,临床症状表现为L5神经根受损症
状,CTM,MRI及椎管造影显示:L1—2,L5S1间盘突出,首次手术发现,L5S1间盘
突出,但无神经根受压,术后症状如前,再次行L1—2髓核摘除,症状消失。

3.2 间盘因素 30名腰突症患者在保守治疗过程中每人作了3次CT检查,结果发现
持续性痛者(n=12),突出面积平均为96.9(30—179.8)mm2,间隙性痛者(n=48
)为75.2(0-160.5)mm2,(P=0.10),无根痛者为(n=16)27.8(0—95.8)mm2
,与前二者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05),窄基型(n=14)突出面积平均为76(47
—134)mm2,宽基型(n=16)为104(52—180)mm2,P<0.03,突出间盘与椎管面积
比(A指数)、矢横径乘积比(ST指数)、及矢径比(S指数)三者中,后者与坐骨神经痛
最具相关性[16]。间盘因素中尚须考虑到突出间盘的生物力学特性,包括突出间盘
的蠕变能力,退变程度,是否钙化等。经皮腰间盘切除术后,很多患者根痛缓解,
但影像学检查突出物大小、形状无改变。Jenny认为间盘内压力下降是其中的原因
之一,与Kambin和Brager的观点相符[19]。

3.3 椎管因素 陆裕朴等报道641例腰椎管狭窄症87.5%合并腰间盘突出,1244
例腰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占45%。一个间盘的轻度膨出和微小突出,如合并发
育性或获得性椎管狭窄,已足够引起硬膜囊或神经根受压,反之,如椎管较大,则
不易引起神经受压。研究表明,有症状的腰间盘突出较无症状者的椎管为小,间盘
突出合并椎管狭窄者病程较长[20,21]。侯氏[15]按横断面形状将骨性腰椎侧隐窝
分成三角型、猫耳型、牛角型、三叶草型、混合型5型,认为三角形椎管不易产生
侧隐窝狭窄症,除非合并有间盘膨出,而猫耳型和牛角型椎管产生侧隐窝狭窄症的
比例较多。三叶草型更易产生侧隐窝狭窄症。

4 神经受压与神经症状的产生

  神经根受压,牵张可产生一系列病理改变,包括神经轴浆中断,体液运转障碍
及代谢产物滞留等,进而产生神经根损伤和疼痛。Keisuke等[22]的研究发现神经
根受压程度与神经功能障碍有关,与根痛及直腿抬高无关。34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
,行髓核摘除术,切除椎板及黄韧带后,用一直径为1.2mm的压力换能器测定突出
间盘与神经根之间的压力,平均为53mmHg,最高为256mmHg,最低仅为7mmHg。脊神
经根属周围神经系统,在结构上又与周围神经有所不同,以往的研究表明,脊神经
根较外周神经对压迫更为敏感,尤其是脊神经根背节,在较低的压力水平即可引起
神经功能障碍[23,24]。但是,神经受压后是否肯定出现临床症状,尚有待于进一
步研究。采用冷冻切片技术对取自18个新鲜尸体的100个椎间孔进行形态学研究,
发现硬膜囊或神经根受压占21%。Toru等[25]认为脊神经根受压不一定会产生坐骨
神经痛,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出现与神经受压相应的临床症状。

  自Barr和Mixter发现腰间盘突出是坐骨神经痛的常见原因以来已过去60多年,
在美国,每年作首次髓核摘除术约30万例。然而,腰间盘突出症的确切发病机制仍
未十分明了。Olmarker认为,神经根受压、受压引起的神经营养障碍、退变间盘释
出的某些成分,是产生坐骨神经痛的原因。除此之外,在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发病机
制中,动力学因素也日益引起重视。Peek等[12]采用经后外侧脊柱融合术,未作椎
管减压,治疗了8例有下肢神经症状的3—4度脊柱滑脱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显示
椎管狭窄,随访2一14年(平均5.5年),所有患者神经症状均消失。Peek等认为神
经症状的产生可能不是椎管狭窄造成的,而是由于神经根在椎管外受到撞击所致[
12]。

5 影像学检查的特异性

  特异性是指在正常人群中检查保持阴性的能力。假阳性率越低,特异性越高。
CT、MRI椎管造影等已广泛应用于腰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但目前尚未建立严格统一
的诊断标准,对影像所见的描述和分类也不够规范[27,28]。文献报道其灵敏性及
手术符合率均较高,特异性相对较低。一组资料显示:无症状人群中间盘突出的检
出率依次为间盘造影37%(n=30,平均年龄26岁),椎管造影24%(n=300,平均年
龄51岁),CT20%(n=298,平均年龄42岁)[28]。由于结果不可能经手术证实,称
其为假阳性似乎不妥,Boden等建议使用“MRI阳性”等词来表示无症状人群的异常
检出。

  Jensen报道98例无症状者腰椎MRI显示所有间隙均正常者为36%,大约1/2至
少有一个间盘膨出,约1/4至少有一个间盘突出。如果不结合临床表现,MRI检查
几乎是毫无意义的[6]。Boden等[4]通过标准问卷调查,筛选出67名志愿者(年龄2
0—80岁,平均42岁,他们之中无下腰痛、坐骨神经痛、神经性跛行病史,无持续
24h以上腰骶部放射性不适)作腰椎MRI检查,由3名神经放射科医生读片,结果显示
28%有明显异常,其中间盘突出占24%,椎管狭窄占4%,另外,至少有3例MRI有
间盘突出迹象,但检查者倾向于“问题不大”而未统计在内。

  无症状人群的异常发现与年龄密切相关,与性别无关,CT显示40岁以下间盘突
出占19.5%,40岁以上占26.9%[29]。60岁以上MRI异常检出占57%,主要为间
盘突出[4]。对于髓核摘除术后影像学检查的特异性的认识同样是十分重要的,研
究表明,大约有40%的术后无症状者CT显示有间盘突出或其他问题,与术后有症状
者无显著差异[30]。

  在脊柱外科领域,腰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治疗是存在争议较多的话题之一。总
的看来,椎间盘源性疼痛和神经功能障碍的产生机理十分复杂,对影像学检查的特
异性评价也有待于大样本的研究。对无症状的腰间盘突出认识不足,过分依赖于影
像学检查而不结合临床表现,可能导致诊断和外科决策的失误。



(王希)
← 扫一扫直达 本贴手机版


◎ 本贴链接:http://www.yz-bbs.com/thread-6088-1-1.html
注册会员
帖子
96
积分
0
银子
210 两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8-12-3
发表于 2009-9-20 16:16 | 个人空间 | 显示全部楼层
“45岁以上者中约70%间盘突出不产生症状,与有严重根痛而手术者相比,区别不在于突出间盘的大小,而在于突出间盘的位置,”
很有道理。慢慢读ing,多谢楼主。


注册会员
帖子
1049
积分
4
银子
2560 两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9-8-18

康复突友

 楼主| 发表于 2009-9-20 16:23 | 个人空间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ViVi 的帖子

我则谢这些研究人员和综述的撰写者


发新帖

这里是一群很优秀的人,因为他们从骨子里就非常突出!
World without strangers, www.yz-bbs.com

手机版|合作|联系|关于|腰椎论坛

GMT+8, 2024-4-26 18:19

www.yz-bbs.com
2006--2021 版权所有 所有权利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