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
- 1663
- 积分
- 2
- 银子
- 3364 两
- 精华
- 0
- 注册时间
- 2018-7-16
|
190509 发表于 2019-5-26 09:30
请教下大哥L5S1終板炎,是怎么回事...
摘抄一个比较详细的介绍供参考:
椎体终板骨软骨炎(end-plate osteochondritis) 简称椎体终板炎, 是一种发生于软骨的无菌性炎症。是造成临床局部疼痛的原因之一, 临床极易漏诊误诊。腰椎退行性病变的间盘变性、间盘的膨出突出、椎小关节的增生、韧带的肥厚是众所周知的常见病, 但终板骨软骨炎在临床上未引起足够的重视。X 线及CT 对于本病的诊断会有一定的困难, MR 是检查本病的最佳方法。临床工作中应注意终板骨软骨炎的存在及其临床意义, 将为颈、腰痛疾病的及时诊治提供有益的帮助。在基层医院低场核磁就基本能做出相应的诊断。
椎体终板炎是近年来的较常用一种影像诊断名词,因在脊柱退变性疾病患者的MR 检查中, 常可发现与椎间盘相邻的终板及终板下骨的信号改变, 这种影像学改变由De Roos 等于1987年最早报道。Modic 等于1988年对这种影像学改变定义并描述(Modic退变), 随后国内外对该疾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椎间盘是由髓核和纤维环组成。椎间盘病变最终引起椎体的变化是骨质增生硬化及周围韧带的钙化造成的。对疾病的整个演化过程不能从影像学上给予描述,在治疗上也不能根据其发展不同阶段给予相应的准确治疗。核磁共振仪的出现对椎间盘结构进行了重新描述,正常椎间盘是由软骨终板、纤维环和髓核构成。软骨终板在椎体上、下各有1个,其平均厚度为1mm ,作用是承受压力保护椎体 。终板炎是椎间盘退变在MRI 上的一种特殊表现,它是椎间盘发生退变后终板的保护作用减弱或丧失引起邻近椎体松质骨水肿→脂肪浸润→纤维化及钙化。Modic 等将这种椎体的演化过程通过核磁的成像特点,将其分为3型:(1)Ⅰ型,退变椎间盘引起邻近松质骨水肿,表现为T 1 WI上呈低信号,T 2 WI上呈高信号。(2)Ⅱ型,邻近椎体脂肪浸润,表现为T 1 WI上呈高信号,T 2 WI上呈中等稍高信号。(3)Ⅲ型,邻近椎体的纤维化及钙化,表现为在T 1 WI和T 2 WI 上均为低信号
腰椎Modic 改变是指腰椎终板及终板下骨质在MRI 上的信号改变。研究结果尚存在着争议。发生机制目前学者普遍认为Modic 改变的分型:Ⅰ型 T1低信号,T2高信号, 其病理学表现为组织学上的水肿表现, 与终板裂缝和软骨下骨髓血管化增加有关, 合并有显微骨折现象; Ⅱ型 T1高信号,T2正常或轻度升高, 其病理学表现为骨髓脂肪变性(红骨髓为黄骨髓所替代) 或骨髓缺血坏死; Ⅲ型,T1和T2均为低信号, 病理学表现为骨髓脂肪沉积均已被硬化骨所替代, 多见于老年脊柱椎体。
Modic 改变的各个类型不是静止不变的, 而是随着时间变化其各型之间有可能发生相互转换。Modic Ⅰ型与腰椎不稳定密切相关, 该型的腰痛症状也往往较重。Ⅰ型代表一个动态过程, 与腰椎活动度过大(不稳定) 或腰痛症状有关, 其症状容易变得更为严重, 或转化为Ⅱ型; 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可加速Ⅰ型向Ⅱ型的转变。
|
|